人事处
沧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发布时间:2015-06-02 11:41:39

  沧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着力打造渤海湾西岸临港产业带的重要“增长极”,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桥头堡”,冀中南地区“新引擎”……确保今后沧州发展定位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加速人才资本积累,优化人才结构,以人才队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推动我市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发挥“第一资源”引领“第一要务”的引擎作用。昨天,我市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发布了《沧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未来十年,我市人才工程发展的路子逐步变得清晰……

   发挥“第一资源”引领“第一要务”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尤其是在省委、省政府明确我市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战略地位以后,市委、市政府坚持用“第一资源”保障“第一要务”,不断加强人才教育、培养、使用、激励等工作,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同时也为今后人才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截止目前,我市研究生、本科、大专学历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18%、41%,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人才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35%上升到6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中级职称人员比重每年稳步上升。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3人,市级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372人。非公有制企业里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全市人才总量的34%。技能人才由2005年的10万人增加到19.8万人。装备制造、食品、化工、农业产业化等支柱产业及渤海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我市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但是,随着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进程的逐步推进,人才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日渐显露。目前,我市人才总量仅为人口总量的7.5%,有高级职称的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1%,全市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的60%,而人才占有量仅为人才总量的35%。同时,也还存在着因主客观因素而导致的人才投入力度不大、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人才工作制度和机制尚不够健全完善等许多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从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总体部署、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我市今后人才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加速人才资本积累,优化人才结构,以人才队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推动我市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发挥“第一资源”引领“第一要务”的引擎作用。

   服务科学发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服务发展原则: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

   人才优先原则: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用为本原则: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用好用活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真正使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各展所长。

   改革创新原则: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统筹推进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各种人才资源,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城乡、区域、产业、行业等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水平,形成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发展氛围。

   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政策保障更加有力

   2020年,全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才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政策保障更加有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人才集聚优势基本形成,涌现若干能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一批在省内有竞争力的精英人才,一大批在本职岗位创新创业创优的各类优秀人才;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人才“不够用”、“不启用”、“不适用”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3.3万人,年均增幅12%,人才密度达到14.6%。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9万人,年均增幅11.2%左右,人才密度达到21%以上。

   各类人才队伍年龄、专业、层次等结构基本满足沧州发展需要。渤海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聚集区涉及的相关人才总量达到54.9万人,占人才总量的35%;企业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占85%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45%以上,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10%;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达9%以上。党政人才中95%以上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人才引进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创新用人方法 完善体制机制

   改进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制定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体系中人才发展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实加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力量,建立科学的决策、协调和督促落实等机制,不断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

   改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突破人才引进的体制性障碍,敞开大门、广纳贤才、鼓励创业,大力引进适应沧州发展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研发机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企事业单位设立技术开发工作室、科研开发基地及科技示范区。鼓励企事业单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内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实行双向合作制度。

   改进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依靠政策引导、市场带动等方式,积极引导人才向开发区、科技园区等人才创业基地集聚,向支柱产业集中,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专业化人才市场。加快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大市场,大力发展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完善与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联动。

   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做强教育产业。根据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建立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体系。逐步建立“政府引导、行业主管、企业自主、社会参与”的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不断健全高层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改进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以用好现有人才为目标,积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范围,实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重要的领导、技术岗位招聘制和重大科研课题、技术开发项目招标制,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行人事代理制度。

   改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制定实施《沧州市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开展创新创业人才评选活动,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力度。制定实施《沧州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医疗保障办法》,为有突出贡献人才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制定实施《沧州市人才开发使用保障办法》,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失业、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改进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建立与岗位绩效相挂钩的薪酬制度。积极推行事业单位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突出贡献奖励制、技术入股分红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改进完善人才投入机制

   进一步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优先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

   推进六支队伍建设 开发高层次人才

   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

   ——党政人才。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县(处)级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党政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2020年达到2.5万人。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党政人才占党政人才队伍总数的85%以上。

   ——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结构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4.5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3.8万人。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高素质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发展壮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2.1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 27.7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

   ——高技能人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每年培养引进技师和高级技师4000人以上,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6.5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3.2万人以上。到2020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2.5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5.6万人以上。

   ——农村实用人才。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开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社会工作人才。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和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万人和2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的人员总量分别占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数的20%和30%以上。

   优先开发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培养吸引一批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万人,直接从事研究开发人员达到1.6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0.1万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认真落实国家、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积极开展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引进优势重点产业人才

   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大力促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队伍发展。到2015年,各重点领域和区域专业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到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专业人才数量充足。

   加强对产业、行业、区域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市属大中专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完善重点领域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

   积极培育重点领域人才

   ——宣传文化人才。以提升整体素质、优化结构、发挥优势为核心,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宣传文化人才总量达到0.9万人,到2020年,宣传文化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

   ——教育事业人才。以提高教育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为重点,以工作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动力,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教育人才总量达到8.5万人,学历合格率全部达标,到2020年,教育人才总量达到9万人,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8%以上。

   ——卫生事业人才。以扩大数量、提升素质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到2015年,卫生人才总量达到3.1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占到70%以上,到2020年,卫生人才总量达到3.6万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提高到80%以上。

   十大人才工程

1、 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人才开发聚集工程

   围绕建设渤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大力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路港和海洋资源发展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海洋经济,培养和引进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洋工程技术、海水养殖、沿海旅游等新兴产业人才,加快打造“海上沧州”。

2、 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人才开发工程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以及化工、弯头管件、管输设备制造、汽车模具及配件制造、五金制品、机械加工、裘皮和纺织服装等县域发展特色产业急需的人才,提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竞争力,保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育工程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加大农业产业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以农业创业园区、产品加工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人才配置,壮大农村经济。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化人才、农业专业化人才、农业市场化人才、环保人才。

4、 人才特区实施工程

   研究制定人才特区实施办法,在人才的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突破常规、大胆创新,探索并试验新时期有效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

5、 高端人才引进工程

   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批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且有较高学历、职称、职位的精英人才,挂职市政府经济综合部门、县(市、区)、开发区行政副县(处)级领导职位。

6、 “雏鹰”培养工程

   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具备一定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分类列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库,安排相应的岗位,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建立培养基地,进行量体裁衣式的重点培养。

7、 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工程

   制定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加大对民营经济人才工作扶持力度,在人才培养、引进、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适度倾斜,逐步改善提高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质量。

8、 文化名人名品建设工程

   采取普及与提高、培养和引进等形式,以重点剧目、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聚集和培养人才。强化优秀高层次文化人才培育工作,着力造就一批优秀理论研究、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着力培养杂技、武术等区域特色文化人才,着力锻造新兴文化产业人才,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文化强市。

9、 城镇建设人才提升工程

   加大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和城镇管理人才开发力度,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知识技术培训。坚持引才引智并举,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优秀人才。

10、 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人才资源年度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加强人才信息网和数据库建设,构建社会化、公益性、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上下贯通的人才信息网络,大力推进网上人才政务项目开发和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人才服务项目上网服务。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人事处 电话:0317-2159815 传真:0317-2159800 邮箱:czsyrsc@163.com